2013年11月,我国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倡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后,各地展开了多样化实践,有成果,也有问题。近期一则《扶贫基层干部的困惑》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啃的“硬骨头”?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来自基层的困惑
这位基层干部说,各地的精准扶贫,有硬骨也有软肋,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问题如出一辙:
精准扶贫的专项贷款、安全农宅、产业发展等输血造血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农户的打算难以“情投意合”, 一些农民打着产业发展的旗号贷款或买小汽车、或为子女还房贷、或归还陈年旧债,改变贷款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精准贷款,本来是政府借鸡生蛋的远景规划,到头来被农民变通为杀鸡取卵的应急措施。
除此之外,扶贫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泛滥”;“朝令夕改、无所适从”;“准备不充分,滥养违规”等问题。
2、湖南精准扶贫应着力三个点
实践者提出了困惑,更多专家学者也在困惑中思考如何解题。
4月16日,湖南省委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主题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湖南省长许达哲要求对全省脱贫攻坚问题进行全面查摆,全面诊断,全面整改,督查落实到位,确保在两个月内整改到位。
基于此背景,4月17日至18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湖南省委主委胡旭晟带队前往张家界调研督查,湖南省远景经济研究院院长北冰参与了本次督查。据了解,尽管去年武陵源区宣布脱贫摘帽,但张家界脱贫任务仍十分繁重。全市还有12680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没有脱贫,308个贫困村没有脱贫出列、3个区县没有脱贫摘帽。
“张家界是典型的景区内景区外两重天,”北冰在督查中表示,“景区外的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在桑植县调研时几乎没几条好路,越往深处走越是坑坑洼洼……张家界扶贫投入资金也是一个大缺口。扶贫办的同志告诉我,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加上市、区整合资金仅有11亿元,与脱贫需求不相适应。当前扶贫攻坚确是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扶贫工作压力太,问题也随之而来。”北冰认为,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北冰分析,为什么一些地区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脱贫后也容易返贫?一是由于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自身造血功能弱。二是一些输血疗法也是形式主义,没有真心持久地帮扶,以应付上面或领导指示完成任务而已。三是一些好政策、好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走样。如易地扶贫搬迁用地批复杂、费时长的问题,搬迁计划与地方脱贫摘帽不同步的问题,产业不配套的问题,有的地方把农民搬迁到安置点后就万事大吉了。“在我看来,扶贫攻坚要深耕产业扶贫,加大医疗扶贫,着力教育扶贫。”北冰表示,扶贫不仅是政治任务,更重要的是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广大农民脱离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3、文化可能成为少数民族扶贫的亮点
精准扶贫地区大部分是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远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家王克修认为,在少数民族扶贫过程中,应善用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是阻力,也不是摆设,而是一种资源。在人口增长、生活方式改变和经济收益期待增加的状况下,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以妥当的方式相配合,文化就有可能成为少数民族持续性脱贫致富和不断发展的资源。”
王克修说,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扶贫、减贫与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密切相关,应当在重视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之间关联性的前提下,制定政策和选择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经济生产模式的选择,恰恰是解决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条件下经济发展问题的出发点。物质生活有时可能相对贫困的许多少数民族,在精神世界里却往往是极为富有的。在适应大自然的社会文化实践中,他们创造了对所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适应力很强的极为丰富的民间智慧,并通过文化艺术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在那些不适宜发展大规模集约农业的地区,尽管不一定拥有中原农业居民所期待的肥沃农田,却富有“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等独特的自然美感。
不少少数民族村寨因为拥有人文特点明显、传统文化色彩浓厚、文化表现形式殊异、各种仪式活动丰富多彩、传统建筑较为完整地得到保留等诸多文化资本,正在成为当代城市人群的旅游热点,应以此为契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和保护。
王克修建议,少数民族扶贫应把重点根植于人民群众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出来,直接惠及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体。对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查与重估,做出能否开发、怎样开发、如何实施等决策,让群众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参与者,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生产与消费的互动轨道,为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改变地区贫困面貌、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创造有利条件。